-快門
就是時間的代名詞,只要快門(時間)越久那相機吸收光線的總量就越多
-光圈
可以把它想像成相機吸收光線的口徑,光圈(口徑)越大那相機機收光線的量就會變大
-ISO
類似相機對於光的敏感度,ISO越高對於光線則越敏感,如此就能減少快門的時間
舉例:
一般常見在室內想要拍出非常有當下氛圍的照片
但是 我該怎麼做?
1.換再高級一點機身
2.換光圈再大一點的鏡頭
3.買腳架
4.買外閃
以上都是要花錢的! 而且拍個照片我要準備個大筆的鈔票~似乎....都反過來了
雖然
這不一定適用於你所遇到的情況 但是主要是建立觀念來讓自己學會搭配
1.請先設定機身的光圈先決
2.今天不論你把鏡頭的光圈設定多小,請把它調到最大(例如F1.4、F2.8、F3.5)
3.調整ISO 400以上
4.快門不用設定,因為已經透過機身來控制了
5.開啟防手振的按鈕
6.使用鏡頭的最廣角來拍攝 (例如:18mm、24mm)
接下來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
拍出來照片很抖很糊
可能是 快門不夠快 無法抓住你想拍的動作
如何改善?
1.把ISO拉高800~1600甚至 3200 依序可以增加至少2至3級的安全快門
2.調整機身-EV約1.0到2.0左右,也可增加1到2級的安全快門
(回家用電腦軟體調整光線)
3.設定機身 拍RAW格式
4.使用後廉同步的閃燈,調整閃燈出力量,多次嘗試拍出你喜愛的感覺
以上都是一些玩的技巧,或許機身鏡頭不夠優,但是絕對夠你這樣玩
或許畫質會變差,但是那種氛圍的營造才是我們想要拍下來的照片
加上現在的機身性能都不算差,而多數的DSLR暗部寬容度都比亮部優
所以後製上對於過亮過曝的部份,很容易吃虧救不回來的
也因為寬容度的因素 減1級~2級EV再透過電腦 其實並不會救不回來
如果再搭配RAW格式,你不講出去也沒人知道你用電腦來調整照片
後廉同步還好內閃也有支援,雖然不一定馬上用就會上手
但是如果都沒去試試看,以後大概也不太想去碰了
而DSLR的高ISO其實對於亮度足夠的東西也是會產生噪點,但是沒有暗處的噪點多
看出意思了嗎?
你可以排斥高ISO的噪點,但是多了解高ISO的噪點其實反而是一種駕馭
另外有人可能說
換大光圈的鏡頭可以增加安全快門,的確也沒錯
但是景深可能會更糊,就不適用於三人以上的合照
不過廣角 + 大光圈 + 相機與主體的距離不要太近 就勉強還可以 (例如用24mm F1.4G)
(2公尺以上吧)
室內想要增加拍照成功的機會,建議還是透過ISO、快門、-EV或適量打光來搭配比較好
而另一種技巧就是要評估現場的光線怎麼走怎麼來並且配合閃燈的M模式(出力與焦段)
也可以玩的很開心